Tuesday, July 29, 2014

關於 叛逆


每一個孩子,都是像一張白紙一樣誕生
而每一個成人,都有太多的、而且不同的人生經歷
所以何來“天生叛逆的孩子”?
因為我聽過太多,或者說我自己這樣的,幸福的孩子這樣說
不是我不叛逆,是父母根本沒有機會讓我叛逆

我相信基因決定了一個人一部分的性格
的確有一些帶著比較具“侵略性”的基因,可是何謂侵略性?
放在古代的戰場上,這類人就成了大將;
放在不被允許傷害他人的今天,如果不被好好引導,這類人可能侵略了他人而被世人唾棄。
可是如果這類人被引導,把這種侵略性的“意識”展現在運動,
他們會帶著比別人更像取得勝利的信念或者本能,發揮超人的水平
(題外:我一直認為今日的運動,是古代戰爭的衍生,各國和平的展現水平的舞台)

所以如果父母不給孩子叛逆的機會,不給孩子說“不”的機會,
那孩子要怎麼說“不”呢?
Collectively,人都會具備一些共通的特性、習性,或多或少、或重或輕
支配欲是其中一種
或多或少我們會想要支配他人
老師希望學生都像某某模範學生(當然這個情況已經不同了,學校開始注重學生多元化的發展,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教育更不等於讀書)
法律希望人人守法、企業老闆希望員工為自己賣命
各種各樣的支配欲
當然父母對於孩子,何嘗沒有這種支配欲?
多少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要他們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願望、
送孩子補習學樂器舞蹈十八般武藝?
當然這本無錯,如果孩子恰巧也有興趣,那等於是給了孩子一個很好的平台和機會
可是如果孩子的興趣尚未被挖掘出來,我們一味忙著幫他們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那樣
那是拔苗助長

於是父母都在積極的“不給孩子說‘不’”
大家都在為自己的孩子劃下一些界限
到此為止都沒有問題
可是這個“畫界限的智慧和方式”
正是我所認為的造就“會叛逆的孩子”和“不叛逆的孩子”的關鍵

前面說到,人的共通特性,還有一種就是反抗的天性
這是所有物種得以生存的天性
如果我今天在街上推你一把,你體內的自動機制會反方向產生一股力,保持平衡
而不是全然不反抗的跌下去(當然學了太極的人,經過反复的訓練,會即由不反抗,順勢讓施力者失去平衡,that's another story)
看到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即便不是在自己的身上,心中一股“憤憤不平”的火焰也會油然而生
為了反抗冷,人發現了火、造火、利用火創造了文明
反抗黑暗,才會有電燈泡
反抗不能相見的寂寞,交通工具才會發展的越來越發達,然後是網路、文字訊息到Skype
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反抗的天性”起了不小的作用

所以如果在剛剛懂事的孩子周圍畫一個圈,並告訴他不能越過
會發生的事情不外乎:
1,不知道懲罰的情況下,毫不猶豫的破壞規則
2,被懲罰後,在被監視下,乖乖呆在圈內
3,慢慢發現不被監視的情況下,就會破壞規則
一個“破壞規則”、短暫的和平、找到漏洞、再度破壞規則的循環就會應運而生
以上的例子,生活上隨處可見

比如說:和孩子說火是熱的不能碰是沒用的
日子就了,孩子會忘。看到跳動的火苗,滿心歡喜,恰巧沒有成人照看,往往釀成大禍,一發不可收拾。

可是有一天孩子碰了火,知道其中的危險了,自然以後都會有所戒備
那你希望孩子碰到的是足以喪命的大火呢?還是小火柴的火苗呢?
你不能一輩子、分分秒秒看著孩子,讓他不碰火焰
既然如此,有機會的時候,和孩子說了火的危險後
給他一根火柴
如果他膽敢玩火、摸火,自然就會痛到哭了、怕了
一輩子也不會貿貿然玩火了

所以畫界限的智慧,希望的是:
界限畫了,可是孩子察覺不了,自然就反抗不了了

剛開始可能孩子比較不懂事,
畫了一個圈圈,與其告訴孩子不要跑出來,
不如和孩子說,我們來比賽,看誰能呆在圈圈裡最久?
孩子天性愛玩、好勝,自然就會乖乖的呆在圈內

想當初,我媽就是這樣騙我入睡的:
“我們來比賽,看誰能最久不說話”
遠比勞師動眾,搖搖籃、說故事、唱歌哄我入睡容易多了
自己現在想來為自己的“智商”覺得搞笑,卻恰恰體現了我媽的智慧

當小孩不再容易被騙了,
與其消極的“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
反過來說“應該這樣”“應該那樣”
孩子自然不會知道什麼是不可做的,進而完全不會去嘗試
說“不可以去陽台玩”,恰恰告訴了孩子陽台的存在
陽台可能可以玩,只是父母不給我在陽台玩,等父母沒看見就能到陽台玩了
這是不如用“巧拼”創造一個“玩樂的區域”
和孩子說,應該在有巧拼的地方玩,因為玩具比較會比較開心這般
自然就養成孩子不亂闖的性格

許多事情都可以利用智慧來解決
可是我們活著越久,每天和懂事了的成人打交道
面對隨處可見的規則,日子就了也習慣了
忘了“規則”對尚未懂事的小孩沒用,反而會加強抵抗的本能
忘了面對孩子必須要利用智慧

不愛彈鋼琴的孩子,逼他天天學琴,也許能一不小心把他變成成名的鋼琴家
但演奏完畢離開鋼琴,他也不過是望著可能是籃球員、歌星、小提琴手、畫家、企業家等等羨慕、後悔、空虛的凡人

我希望未來的自己,如果忘了這種想法,
會有人提醒我,看看自己曾經這麼寫過:
別用大人的世界和小孩溝通,不要偷懶,要運用智慧和他們相處
引導他們追求他們的快樂。

感謝我的父母,身體力行,讓我體悟了這一些
也讓我想到對待孩子,也必須如此
因為我的孩子未必有我聰明,未必能想到我想過的東西
所以如果我利用他來完成我的快樂,
他也許會利用他的孩子來完成自己的快樂,
我和後輩就永遠被這個框框套住了

我媽從小就懂得畫界限的智慧,讓我至今沒有做錯過“大事”
而我爸在我小時候對我如同對待其他大人,可是後來忽然“頓悟”了?
變得開通,擺脫了“不敢讓孩子跌倒”的亞洲傳統思想
只要不是嚴重的大錯,就讓我和妹妹去錯,反正事後我們自己發現當初如果選擇爸爸的建議,可能就不會有如此下場

你說該怎麼叛逆呢?
當父母都放手讓我們去錯了,就根本沒有叛逆的辦法了啊(某種方面聽起來還真可憐)
倒是後來錯了,對,重新會到起跑點上是遲過人了,
可是累計下來的經驗,就足以讓我們不至於在比賽快結束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走了不想要的路
另一方面父母的建議的可信度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
這不是皆大歡喜嗎?

我唯一想到的問題就是,我們這群沒有機會叛逆的孩子
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父母之外、用著“不准這樣”“不准那樣”的概念溝通的人,
反而會無所適從......
要怎麼為這方面進行準備,以後再想好了~

另外向大家分享我媽轉給我的文章:
美國懲罰孩子——不打也見效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