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3, 2012

書包


過了一個忙得超乎想像的一周
星期四出門的時候
忽然發現很久沒把書包裝的滿滿的
回想起來
打從初三開始,書包裡就只有簿子
從開學有大概20本,到學期末大概5本

老師和學生有時候也沒分別
學期開始時一口氣就“開”幾本簿子
“數學練習A”“數學練習B”“數學練習C”
(我不是說數學老師罷了=..=)
貌似很有計劃的給習題,然後怕改不完所以多幾本簿子
可以輪轉使用

結果真的改不完
給越多習題,痛苦的好像是老師自己
發現到年尾的時候,一本“數學練習”就夠應付了

說了醬多
其實真的是像我說的那樣,
還是我其實都沒有做什麼功課,所以才會有這種印象?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2

一些該記得的事實

1. 多不幸的事情,都不用和人說。
    一半的人沒有興趣知道,另一半巴不得你遇見這些事。

2. 多開心的時光,都不要忘記那是一時的。
    笑完過後才發現背後的一些黑暗,只會覺得快樂更難找到。

3. 什麼都不需要太看重。
    不論什麼事情,不論多麼努力否認,
    再看重的事都會被遺忘。

4. 時間本來就不夠。
    不管多忙,多抽一點時間陪想陪的人。
    他一忙起來,未必還會有那份心思找你。

5. 在人群面前,說說廢話就好了。
    不需要提出意見、或者表明立場、或者評論
    每個人都有觀點,那只會帶來爭吵,或者別人心裡的不認同。

6. 不要因為一時熱血而做下什麼承諾,那會傷了別人。
    但無論別人的承諾做得多認真都好,不要照單全收,
    沒有人有義務維持他的承諾。
    同樣的,別太認真看待別人的話。
    很多話,說的人也只是隨便說說,接下來都是自己的自以為是。

7. 朋友,就是你開心時會來找你一起玩鬧的人。

8. 認清自己的定位,做該做的事就好了。
    除非能夠不奢望任何回報,否則不需要付出太多。

9. 這本來就不是一個平等的世界。
    你在乎的人,不一定會把你當作什麼。
    有些人本來就不需要做什麼,就能夠擁有的比你更多。
    很多努力其實多餘。
    看清你要的結局,z回來想現在該做的事,
    總比做了一大堆,然後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好。

10. 如果發現快樂很難,那其實也正常。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一座樂園。
      如果找到能夠快樂的理由、能夠忘記煩惱的時光、
      忽然能夠什麼都不用管而大笑的瞬間、
      能夠並肩的人,
      那就好好珍惜。
      上天沒有設定給每個人,一生人能擁有這些,
      有些人什麼都還沒擁有的時候,時間已經走完了。

Monday, September 10, 2012

當文字失去魔力

時間會過,人會隨之改變。只有回憶是定格的,只要不被遺忘,就會一直存在。
於是越容易回憶過往的人,越能察覺今天的一切變了多少。

我慢慢覺得文字對我,或者我對文字
沒有了魔力

中學的時候,課室用的是那種鐵框+三夾板的桌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流行起“包桌子”的習慣
於是大家開始用自己覺得漂亮、有意思的禮物紙把書桌包起來

就是那時後,我開始很習慣在發呆的時候
在書桌上留下可能是三兩行,可能是一首歌,可能是一整段文字

那時的文字具有魔力

我慢慢了解習慣的可怕之處,
當你習慣一些人、一些物一直在身邊
或是一些你擁有、隨處可得、隨時可以發揮的能力
再想起他們、她們、它們時
往往都是發現自己忽略了好一些時間

文字無處不在,
一個既有的方塊裡,填上不同的符號、筆劃、順序
形成不同的字、詞,
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意義

不過氾濫了

是近日的自己心情浮躁
?
讀一篇文章
聽一首新發行的流行歌曲
看一篇篇更新不斷的Status Update
找不到應該有的共鳴
因為不能夠接受歌詞而關掉視頻索性不聽

會有想說的話
但似乎是抑制能力越來越好
或者是為了環保
有時候真的覺得不應該再為這世界增添太多的文字垃圾

因為真的寫不出什麼來了啊

想太多了
或許本來就該什麼都寫一寫

是因為愛比較
其實比起爬文,我更愛寫
只是讀到友人一篇篇有意思的心得
我自愧不如

為了應付幾乎每天都有的deadlines
忙得團團轉
連最簡單的記錄生活都做不到了
到頭來把這一些都賴在
“文字失去了魔力”
的頭上

我只不過是在利用一個
能夠讓自己心安理得的藉口
--------------------------------------
宮崎駿的《魔女宅急便》,自小就看了好幾次。
魔女琪琪在一段時間忽然失去了魔力,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我好像看到現在的自己。
我很嚮往“魔法世界”。
但其實我們現在不就已經活在一個魔法的時間了嗎?開口能夠吟唱、用雙手可以製造東西、用寫的可以創造一個世界。魔法,可以說是創造。
只是我們習慣了、麻木了,然後遺忘了。

只需要一個鍵盤,能夠上到網,我們就能夠輕易的讓自己的文字被別人看到。
如今,書本好像也出到氾濫了,像電影一樣,有公式了。而且重點是,不管什麼戲的trailer都很好看。就是這樣,翻開書,發現裡面給不到我們“封面”和介紹裡原本應該給到讀者的東西。
流行歌也是,為了盈利還是什麼,一直在發行。

一切都好像脫離我們的掌控,一直在氾濫。

說是氾濫了,但一方面我們也離不開了。就像Facebook Status,有時真的明明很多東西想說,但....不是每個人都想知道你的日常生活;你快樂、失戀、傷心,不是全世界都要聽;你最近很忙關我什麼事;拍食物的照片一大堆、也不過是同樣的角度,然後別人看了,別人去吃,再upload也差不多的照片....

可是如果這些人全部都不upload東西,又會怎樣?
一個空空如也的世界,根本不是世界。

所以篩選極為重要。

一些朋友,堅持分享他們覺得有意思的東西。
一些“狀態”,是他們想要讓你了解的。
一些歡樂,是值得紀念的。

我告誡自己,珍惜自己的文字,因為那是我還擁有的、僅存一點的
魔法。

Thursday, May 10, 2012

缺陷

人是會有性格上、或者精神上特殊的缺陷的
就好像我永遠都學不會怎樣enroll 下個學期的科目一樣
像一個白痴,只能跟隨他人,不懂規劃自己

忽然發現自己的缺陷,其實已經知道很久了
只是刻意不去理它,以為久了就會淡忘
可是叫做缺陷,到了臨界點,我又能夠如何?

Saturday, April 7, 2012

十張臉

一個人有十張臉

當你看到了一個人的十張臉,漂亮的就欣賞、黑暗的也覺得可愛,
有些臉和你一樣,持有同樣的想法
有些可能不同,卻不會覺得突兀,反而是一種互補
那個人就會是你的愛人

當你可以在一堆人前面很不要臉的讓他們看到你的十張臉
這群人,我們叫做夥伴
身為朋友,就會有交集、也會有不同
甚至有不能夠接受的臉(哈哈)
但你就是不厭惡,因為那是一種了解

那種你只讓他看到幾張臉的,叫普通朋友
然後機緣巧合,因為友情慢慢升溫,看到的越來越多
也許能夠接受的更多了,也許不能接受的更多了,
漸漸靠近、或者漸行漸遠
有忽然發現共同點的喜悅,也有爭吵的火花

有些人,長著十張和你完全不同的臉
看到也沒有喜歡,也沒有厭惡,就是沒有化學反應
認識之後,也不過慢慢疏遠,打招呼say goodbye就這樣

一個人有十張臉,感謝那些看到了我的黑暗,卻還肯包容我的人
我的家人、愛人、夥伴、還有朋友

最後想說,
1,沖涼房真的是促進思考啊!!!
2,交朋友真的很難... 不要有多餘的尊重、也不能隨便到亂七八糟
3,天啊!怎樣吃都吃不飽
4,我想睡了....哈哈哈哈

Sunday, March 25, 2012

見面的理由

其實我想說的是我交朋友的方式形態
曾經看到朋友抱怨為什麼曾經很好的朋友就會忽然間沒有聯絡
身邊也有好多朋友是能夠和常常沒見面的朋友天天聯絡的

但我就是學不會這種生活方式

關於過去、現在和過往,能夠說的有很多
過度緬懷過去,就會躊躇不前
活在當下,就會一直漏掉過往
過度期待未來,就會忘卻了現在

有時我也不懂得如何定義自己交朋友是很薄弱還是叫細水長流
交朋友的模式、過程好像一直都沒有變過

因為有一個天天、或者定時見面的理由,
比如說上課、課外活動之類的,就開始熟絡起來
然後因為時間的改變,有些支撐這些見面的理由消失了

就開始認識一些新朋友,“舊”朋友呢
就變成久久一次的聚會相見
或者因為一些機緣或者共同點,部落格、遊戲等等
勉強維持著聯絡

我想說的是,不論是否經常聯絡,在我心裡朋友一旦做了,就會做下去
有沒有天天聯絡和感情的深度沒有關係
因為每一次聚會,你們都一如往常

一如往常
如果一些事情變了,我也不知道會怎樣

但培養友誼的過程,如果沒有到足夠深度,那這段友誼,只是另一場死亡
所以我需要很好的把握還能有“見面的理由”的時光啊
然後夠好了,就不用擔心了

只是為什麼這種理由越來越難追尋
越來越多應該認識、應該更熟的人變得遙不可及
有時我想,是不是因為不等價的付出
因為每天我都發現自己越來越平凡,能夠為別人做的越來越少
我很不甘,為什麼我正在變得平凡得像每個人一樣
人啊,就是得有一些只有你能來完成的事情,才是一種人生的使命吧
嘿,真難追尋

久未聯絡,你在我心裡一如往常
我在你心裡,又怎樣了呢
我永遠不會知道,但我也改變不了
看看facebook社交圈子的狀態就知道,最常聯絡的人都是當下在身邊的人
那些過往的,像星火一樣,很快點燃,然後很快暗淡

只能說我足夠幸運,不斷偶遇新的朋友,然後得到大家的包容
然後只要大家在身邊,就快快樂樂
那些過去的,依然在心裡,常常因為一首歌一個故事一張相片被提起
然後我發現都是別人包容、付出、忍讓我
為別人做過的事,到底是記不起來還是沒有做過

呼哈,我怎麼都想了這麼多?
感謝那些主動聯絡我的朋友們,填補我心裡的空缺
然後真心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像你們一樣,不斷的把每一個遇到的朋友,
都同時放在最前面,讓我做主動的,
那個朋友

晚安,散落世界各地的你、你們

Monday, February 20, 2012

包裹文

收到包裹後的週末,終於有時間整理+正視這些心意
這個星期過得渾渾噩噩
浪費了一些時間,善用了另一些
週末竟然也過完了

不想再拖
所以就簡短的發一發文吧

 到底是誰的字?米?
好像變美了哦
因為怕我再upload!?
 我家的heater現在有時候會變成喬巴

哈哈哈哈哈
這個一定是我的專輯
謝謝啦~ 
 驚嘆號
 盒子是旅行箱的設計,有一點復古
裡面是“水手的用具”的卡片
 專輯、notebook
誰會捨得用啊
 接下來....
 有我妹的生日卡
超感動的 =)
謝謝傅米小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後是一大堆One Piece的周邊產品
天啊為什麼要特地運過來呢
可以擺在家的嗎
雖然鑰匙圈的模型很粗糙
不過我妹沒這方面的研究
而且感受到心意就好了
 有一些不是我妹買的,是高中一位友人
“機緣巧合”
....
算了不去形容,我也不懂是怎樣
謝謝啦
 接下來是我媽寄過來的東西
應該是要我讀英文書
還有lotion啊洗髮乳啊等等
竟然還有散散的milo
哈哈哈哈哈
 後來才發現這個下面有字
"etc"
哈哈哈哈哈
 然後就是我爸
一大堆很有“文化”的東西
報紙,這次是要我看新年的菜餚呢
還是裡面有水餃的文章
應我之前的文章
 我爸的字跡
然後....撲克牌...
天啊為什麼會有撲克牌
而且這種撲克牌,我玩不下手啦

就這樣,另外一個滿滿的心意
謝謝你們 =)


Friday, February 10, 2012

不,我想你錯了

我想,你想的錯了

老朋友交情不變,因為認識、共患難、共享福的時候用真心交換
越來越稀薄的友誼,說的是越遲認識的人
大家背負著被過往磨過的身軀,帶著自己既有的觀念,
圓滑地交流、點頭稱是,即便心裡大大搖頭

越接近社會,利害關係的腥味越重
只怕這一輩子能坦誠的少數幾人,大部分都是最初的
在原點就認識的

你們

Thursday, January 19, 2012

第二次看《3 idiots》

明明是很忙的,可是昨天放學回家提不起勁,看到朋友無所事事,就介紹他看3 idiots
哇,3個小時啊,而且是印度戲

我只能說,這是一部不可不看的印度戲,
3個小時?不會覺得悶的啦

很真誠的感動、無厘頭、一些梗,
尤其不得不佩服整部戲的起伏,極度歡樂的Aal Izz Well歌,
切換到最赤裸裸的現實
還有電影穿插的手法,現在與過往的銜接處理的恰到好處,
必要的時候喂你一點點信息,留下一點點不是太難的伏筆

我覺得“不是太難的伏筆”對今天的電影很重要
現代人已經被喂慣了,憑大家看書少、看戲多這個表面現象大概能看出一二
我不是說大家看電影的時候都沒有思考
至少自己就認識很多“電影咖”
只是大眾就是如此,電影院出來,
一句“很好看啊”“不好看的”就把電影拋在腦後,
完全沒有注意電影的處理手法、高明之處、為什麼要這樣那樣、
什麼橋段是為了什麼、一些assumptions、哪一些是商業鏡頭
音樂、配樂的作用、燈光等等等等說不完

當一個事物的被關注程度普遍下降,
電影拍攝公司在不得不犧牲的時候(資金問題等等)
就會選擇這些地方下手
所以商業電影越來越多、越來越膚淺
注重“電腦科技”“再造場景”等等而非更高層次的東西

然後惡性循環(有時我覺得,“惡性循環”應該是我腦海中最常出現的觀念)
觀眾把電影看得越來越表面

而且,“伏筆”的特性就是,如果沒有被發現,
就會被忽略然後完全忘記了
——商業角度來看,乾脆犧牲這個鏡頭,這個伏筆

所以“不是太難的伏筆”很重要。
你說再簡單的戲都有伏筆?
不是,伏筆是從最不起眼的東西延伸出來的,
可總不是每個伏筆都要像偵探小說/電影那麼神乎其技
卻也不能平平無奇

(以下內容將滲透大量劇情,慎讀)
3 idiots某個方面拍得很表面,
我可以想像編劇的思路應該是從電影的後面開始想去前面
> 要顯出大學生不應該是死讀書、而是活用、教育系統的漏洞(這是主題,中心思想)
> 既然這樣,就專門描述 Engineering Students啦
> 最後要有一幕是關於Practical而不是死腦筋的
> 安排一場水災然後停電,有一個孕婦羊水破了,要生了
> 故事就take place at 學校啦,這樣學生才能參與
> 既然這樣,應該是學校主任的女兒,比較可能出現在學校
> 那主任就理所當然定為開始的”反派角色“,因為學生機智的利用學到的東西救了自己的孫子,所以有所轉變(電影的元素之一就是轉變)
> 可是停電哦,那要用engineering來製作發電的儀器
> 所以之前安排了一個學生和主任之間的賭注,說可以用汽車的蓄電池供應電源
> Engineering學生總部可能懂得接生吧!?所以應該要有醫生指導
> 醫生哪裡找?不可能忽然有一個醫生,水災的半夜在學校吧?
> 角色加多一個人,是孕婦的妹妹,也就是主任的另一個女兒,合情合理
> 醫生妹妹如果在現場就沒戲了,因為不夠緊張,所以安排一場吵架,讓醫生妹妹和孕婦姐姐分隔兩處






從後往前想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最難的是如果讓每一個細節鑲嵌在一起而不覺得唐突

3 idiots就是這樣
如果你還沒看、又看了我故意滲透的劇情,你還是應該要看
因為已經看了一次的我,看到朋友看,還是忍不住坐下來完完整整看了3個小時

Wednesday, January 18, 2012

水餃

啊....壓力大到快喘不過氣了,寫篇短的(希望最後不要變長)
來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

日前在Oriental Mart. (就是會賣亞洲的食品啊、醬油啊、快熟面啊等等的市場/雜貨店)買了幾包水餃,有天午夜忽然餓了就煮了很多來吃,就一發不可收拾

水餃對我的意義而言大過“皮包著肉”
也大過“皮包著好吃的肉和韭菜”
(簡稱“餡料”啦)
因為雖然家裡都是我媽在煮(如果有煮的話啦),
可是吃起水餃,都是我爸下廚

我就是記得煮水餃不是“煮滾它”傳說中那麼簡單罷了
因為印像中,每次我媽我妹和我在吃的時候,
我爸在“煮水餃”的鍋和洗手盆走來走去的樣子,在腦海裡有一些印象
(後來我爸果然就在FB send了我一封“三開餃子兩開面”的message給我)

然後漿料,
除了醋+姜,
加一些麻油啊什麼的是很典型的我爸的作風

結果第二天醒來,又忍不住煮來吃了
對我來說,水餃是我家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回憶片段,
所以在此,慎重的,記錄一下

(我去年大言不慚的New Year Resolution其中一個很囂張的就是“記錄生命”)

——————我是分割線————————

原本文章是寫到這裡的,而且也已經pulish了...
可是一點“教育意義”一點point都沒有不是我的作風,所以以下這段我要分享
“為什麼煮水餃要加冷水”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好,首先是今年冬至我們一夥人身在異鄉搞pattern要吃湯圓
然後我們就搓了一些湯圓(和一些不是湯圓的不明物體......)
呃....我忽然忘了我為什麼要寫湯圓,應該是寫爽的.....回歸正題啦!!!

煮水餃,特別是冷凍水餃,通常呢要開蓋三次,
1. 水煮滾的時候,開蓋放水餃
2. 水再沸騰的時候,開蓋加第一次冷水
3. 水再度沸騰的時候,開蓋加第二次冷水
等水再滾,就能夠吃了
但...........為什麼呢?為什麼不要直接丟下去煮滾皆大歡喜開開心心吃?
(喂老兄,形容詞多了一點)

有不少原因,有些是我亂掰的,有些是網上查回來的,
不過重點都是:他們都能夠說服你的朋友的“為什麼還不能夠吃”
是的,說到吹水............(略省5000字)............
(喂!可以不要用這種老梗嗎?)

抱歉,繼續...
1. (查的)因為水餃是冷凍的,放冷水是一個指標,延長煮的時間,好讓內餡都能夠煮熟
2. (查的)這樣做,水餃的皮會比較Q,比較doi doi =..= 比較好吃(也就是pattern)
3. (掰的)為什麼會比較Q咧?因為水餃皮一直熱脹冷縮,它會很flexible,放入口中的一瞬間其實就會快速的“冷熱交替”大概七七四十九次,這種一瞬間的現象,沒錯!就是世人所謂的“Q”
4. (查的--->掰的)為什麼要加冷水不加熱水?因為如果溫度持續很高,水餃皮會破掉,水餃們會不高興,想想穿洞了的底褲露出一點點屁股的肉,是不是會很不爽?)

好啦,掰到很爛,因為我壓力很大
各位多多包涵

接下來是說故事,是我search資料的時候順便看到的,可以順便回答“你又知道要準準加兩次冷水”的疑問
故事叫做《烤雞的故事》(哇原來這個才是重點!?)
烤雞
烤飛機(放來亂的)
(網上找的圖片,不代表任何立場)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這不是一個鬼故事,寫爽的)
小女孩有天看著媽媽在烤雞的時候問媽媽
『為什麼要把雞頭和雞尾切掉啊?』
媽媽說『因為本來就是要切掉的啊,你沒聽《初戀紅豆冰》的馬麟帆(曹格)說要“切掉”咩?』

喂!!!!認真

媽媽回答『因為本來就是要切掉的啊,你外婆都是這麼做的~』

話雖如此,小女孩每次跟媽媽回外婆加的時候,還是有這個疑問
有次外婆又在烤雞(他們家很喜歡吃烤雞)
小女孩問外婆,外婆也答『因為我的媽媽也是這樣做的啊』

心有不甘的小女孩決定去找外婆的媽媽,“曾祖母”!!!!(我沒有見過我的曾祖父祖母)
曾祖母的回答是
『因為我們家的烤箱太小了啊,不把頭尾切掉,就塞不進了!』

小女孩的加的烤箱已經很大了,要烤人也不是問題
但就是因為大家盲目跟從,浪費了烤雞頭和烤雞尾
(嚴重懷疑有沒有人愛吃這兩個部分)
——
故事結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東西要追根究底,
水餃要放幾次冷水,自己做一下實驗/讀一下別人寫的感想(不推薦這一篇啦...)
就明白了
網絡那麼發達,我們不需要盲目跟從

而且!!!!
烹飪,本來就是一種“再創造”
創意才是王道

什麼“我家裡沒有這樣子吃的哦”其實是一個statement
但不是阻止我們嘗試新的搭配的藉口

烹飪的小小心得,也不小心跑進來這個blog了啦
結果又是一個大長篇.....

Thursday, January 5, 2012

硬是要寫

1.
我覺得msn最新的功能,就是讓人sign in
然後看看每個group有多少個人online
然後去Facebook/Twitter更新status

“天啊,msn好冷清啊”

2.
關於領域,
有些人安分守己的躲在自己熟悉的
有些人好像入世不深的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的闖
然後跌得滿身是傷

認清了風平浪靜的一生會太過無聊
才可以不怕受傷

3.
成長的印記,就是親眼目睹
越來越稀薄的友誼

有所保留才是王道
付出所有真心?
那應該是對大學以前的朋友做的事情
越接近社會,越沒有天真的空隙

4.
天啊,我的假期就這樣過了一半.......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