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錢的本質是什麼?
紙鈔和銀幣上的數字究竟有什麼意義?
這要從錢到底是什麼開始著手。
錢的出現應該是這樣的:
養雞人A養的雞生了蛋,用雞蛋向養牛人B換了一些牛奶
因為雞蛋的數量時多時少,所以A總是一次過向B換很多牛奶
結果因為雞薪過低,雞隻決定長達一個月的罷工
A忽然沒有雞蛋可以換
B滿懷期待A帶著雞蛋來換,結果沒有人來,牛奶都酸臭了
A決定把雞殺了,用雞肉換種榴蓮人C的榴蓮
可是C只是想要B的牛奶(B的牛的牛奶!)
可是B又不想要雞肉
然後上面的情況再加入數不清的人,
擁有不同的東西,想要不同的東西
一團亂
於是錢作為一種“價值”的衡量標準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了
貝殼、鹽、金、銀還有紙
作為錢的媒介必須具備以下的條件,我亂亂說的:
1. 不會因為時間而變質
許多人有把錢壓在枕頭下面的習慣,那種會忽然就過期、蒸發、發霉的不太適合用來當作錢
所以食物是沒有可能變成錢的(鹽呢?=..=)
2. 不能夠被輕易複製 or 找到
普通的石頭是很難變成錢的,不然每個人都在撿石頭了
所以紙張能成為錢,的確是對於錢的一個突破
人類利用法律的力量,把紙張變成不能被輕易複製的——合約
說到合約就需要說第三點
3. 需要被廣泛的認同
簡單來說,一塊錢的紙鈔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有一大群人(整個國家+其他國家)
認可了那一塊錢紙鈔“值得”一塊錢
——
我覺得第三點尤其重要。
反過來說,紙鈔、銀幣上的數字的價值不是固定的。
為什麼說它尤其重要?
唯有了解到數字本身沒有價值,一個人才會明白理財的意義在哪裡。
錢的價值,由它能夠交換回來什麼東西來決定。
向一個人說“我有一兆 M國的錢幣”並沒有意義,可能M國政府營運不當,通脹嚴重
一兆M國的錢只能夠買一卷衛生紙。
相反的,只要很多人看好一種貨幣,一塊錢可以換回來一兆卷的衛生紙,用到你地老天荒
(一塊錢Bitcoin就曾經上看$3,000美元)
少了能夠交換的能力,那只不過是一堆沒有意義的數字。
Thursday, July 27, 2017
Sunday, July 23, 2017
關於 錢的感情 +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好像網上能找到錢、理財、投資相關的題材還不夠那樣,也不知道比起許多大師,我到底有什麼資格寫這些...既然部落格也換名了能隨心所欲了,就來寫我想寫的東西。
說到錢,人人都喜歡,想要“有錢”更是大家的夢想。只不過大部分人不會選擇直接的表態,更多的是對錢有著矛盾的感情,還往往不自覺。
何來矛盾?矛盾來自於一大堆耳熟能詳的話,好像:
“有錢了就會變壞”
“把錢掛在嘴邊的都是很現實/唯利是圖的人”
“談錢的人很膚淺,我有更高的追求”
“錢是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有錢人的生活奢侈浪費,做人簡單就好,過得去就好”
然後轉個頭說
“好好唸書,畢業了找個好工作,掙錢養家”
這些不同的話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被灌輸在腦海中,讓我們的頭腦產生混亂:為什麼沒有錢萬萬不能,可是愛錢又是個“骯髒”的事情?
心誠則靈,《秘密》、《吸引力法則》這類的書多不勝數,有些人並不相信“宇宙會給你你要的”,不然人人都中萬字提早退休了。就我來說,這是注意力的結果。人一天有無數個念頭,為了確保人腦有效的處理值得處理的事情,有許多在被發現前就被其他念頭取代了。至於什麼是值得處理的,這就由你的專注力說了算。
有沒有試過和朋友出去時,坐上從未留意過的車款,那天之後就有“哇,為什麼公路上忽然多了那麼多這種車?”的經歷?公路上擦身而過的車子數以百計,大腦可沒閒情一一把每輛車(大量的訊息)register起來進行分析。就好像逛街時我們不會去留意每個路人,卻又能夠立刻認出人群中認識的人然後打招呼(或者躲開 hmmm)一樣。
再來,身體有自動的機制讓我們處於“舒適”的狀態,冷時發抖產熱、熱時排汗降溫。我們的頭腦也一樣:為了降低痛苦而迴避不愉快的記憶或者感覺,碰到複雜而且麻煩的事情時就會選擇跳過(上課一條蟲,下課一條龍的完美解釋)。
廢話一堆,想說的是:你對錢的感情,直接影響了你對於累計財富的能力。
那種“越有錢能幫助越多的人”就不多說了,許多對生命更高的追求都是在滿足了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才得以進行的。我們何不妨對自己誠實一些:我不只需要錢,我愛錢。然後致力於排除那些矛盾而又對你沒有好處的思想和負面的感情。不然一說起這個話題你就pek cek、翻白眼、裝聽不到裝不重要,談什麼要變有錢?
想要達到財務自由是需要代價的,代價卻不一定是痛苦的。理財,可以被看成是一種科學,更可以看成是一個有趣(而且能填飽你肚子)的遊戲。
可是如果對錢的感情不是正面的,說到錢立刻就覺得沉重、無聊、老子不需要你來說教,就無須進一步說理財了。中了萬字後破產的大有人在,說到底是對於錢有太多的錯誤觀念造成的。
請先培養能夠正視“錢”的能力,和錢培養正面的感情,親親它、抱抱它,我們再接下去說,好嗎?
——
我相信理財是有階段性的。基本的賬目都不會看的人怎麼可能有能力管理一間大公司?所以如果你看到我不停的錢錢錢想翻桌的話,建議這個階段的你多讀讀關於和財富有關的“心靈/勵志”類的書。
推薦T. Harv Eker的《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Secret of the Millionaire Mind)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16121
前半部說的是每個人的“金錢藍圖”怎樣影響你的人生,後半部介紹17個“財富檔案”更正你的三觀 金錢藍圖。
事先警告:書中有大量的“如果你來上我的XXXX課程,你就會...”
話說我讀了大半本都忍者不吭聲,有天和我媽晚餐時終於忍不住放下書說“這本書是很不錯,就是作者不停的叫你來上他的課程有點欠打”,結果緊接著讀到的句子是:
我知道我不停的提到我的課程... (找不到哪一頁了)
都不知道要怎麼吐槽才好 =..=
避開不停的A課程B課程,書中談及許多簡單卻容易被遺忘的觀點和大量的例子,有用也有趣。
隨便在YouTube找來作者自己介紹他的概念,免不了...叫人來上他的XXX課程哈哈哈
書中把“我想要”分成三個層次:我想要變得富有、我選擇變得富有、我致力於變得富有。(94頁)最後誰更能變得富有應該不難想到。至於誰更能中萬字更是顯而易見:有買萬字的人!(我講的)
說到錢,人人都喜歡,想要“有錢”更是大家的夢想。只不過大部分人不會選擇直接的表態,更多的是對錢有著矛盾的感情,還往往不自覺。
何來矛盾?矛盾來自於一大堆耳熟能詳的話,好像:
“有錢了就會變壞”
“把錢掛在嘴邊的都是很現實/唯利是圖的人”
“談錢的人很膚淺,我有更高的追求”
“錢是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有錢人的生活奢侈浪費,做人簡單就好,過得去就好”
然後轉個頭說
“好好唸書,畢業了找個好工作,掙錢養家”
這些不同的話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被灌輸在腦海中,讓我們的頭腦產生混亂:為什麼沒有錢萬萬不能,可是愛錢又是個“骯髒”的事情?
心誠則靈,《秘密》、《吸引力法則》這類的書多不勝數,有些人並不相信“宇宙會給你你要的”,不然人人都中萬字提早退休了。就我來說,這是注意力的結果。人一天有無數個念頭,為了確保人腦有效的處理值得處理的事情,有許多在被發現前就被其他念頭取代了。至於什麼是值得處理的,這就由你的專注力說了算。
有沒有試過和朋友出去時,坐上從未留意過的車款,那天之後就有“哇,為什麼公路上忽然多了那麼多這種車?”的經歷?公路上擦身而過的車子數以百計,大腦可沒閒情一一把每輛車(大量的訊息)register起來進行分析。就好像逛街時我們不會去留意每個路人,卻又能夠立刻認出人群中認識的人然後打招呼(或者躲開 hmmm)一樣。
再來,身體有自動的機制讓我們處於“舒適”的狀態,冷時發抖產熱、熱時排汗降溫。我們的頭腦也一樣:為了降低痛苦而迴避不愉快的記憶或者感覺,碰到複雜而且麻煩的事情時就會選擇跳過(上課一條蟲,下課一條龍的完美解釋)。
廢話一堆,想說的是:你對錢的感情,直接影響了你對於累計財富的能力。
那種“越有錢能幫助越多的人”就不多說了,許多對生命更高的追求都是在滿足了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才得以進行的。我們何不妨對自己誠實一些:我不只需要錢,我愛錢。然後致力於排除那些矛盾而又對你沒有好處的思想和負面的感情。不然一說起這個話題你就pek cek、翻白眼、裝聽不到裝不重要,談什麼要變有錢?
想要達到財務自由是需要代價的,代價卻不一定是痛苦的。理財,可以被看成是一種科學,更可以看成是一個有趣(而且能填飽你肚子)的遊戲。
可是如果對錢的感情不是正面的,說到錢立刻就覺得沉重、無聊、老子不需要你來說教,就無須進一步說理財了。中了萬字後破產的大有人在,說到底是對於錢有太多的錯誤觀念造成的。
請先培養能夠正視“錢”的能力,和錢培養正面的感情,
——
我相信理財是有階段性的。基本的賬目都不會看的人怎麼可能有能力管理一間大公司?所以如果你看到我不停的錢錢錢想翻桌的話,建議這個階段的你多讀讀關於和財富有關的“心靈/勵志”類的書。
推薦T. Harv Eker的《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Secret of the Millionaire Mind)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16121
前半部說的是每個人的“金錢藍圖”怎樣影響你的人生,後半部介紹17個“財富檔案”更正你的
事先警告:書中有大量的“如果你來上我的XXXX課程,你就會...”
話說我讀了大半本都忍者不吭聲,有天和我媽晚餐時終於忍不住放下書說“這本書是很不錯,就是作者不停的叫你來上他的課程有點欠打”,結果緊接著讀到的句子是:
我知道我不停的提到我的課程... (找不到哪一頁了)
都不知道要怎麼吐槽才好 =..=
避開不停的A課程B課程,書中談及許多簡單卻容易被遺忘的觀點和大量的例子,有用也有趣。
隨便在YouTube找來作者自己介紹他的概念,免不了...叫人來上他的XXX課程哈哈哈
書中把“我想要”分成三個層次:我想要變得富有、我選擇變得富有、我致力於變得富有。(94頁)最後誰更能變得富有應該不難想到。至於誰更能中萬字更是顯而易見:有買萬字的人!(我講的)
Friday, July 7, 2017
一日不見,再也不見
同事辭職,就我而言有種如同畢業時的感傷
其實自己心裡明白的很,
除了家人愛人還有少數幾位至今還沒有放棄我的老友,
對於交朋友而言我真是爛透了
曾經(幾乎)每天見面的人有很多
上學換班上班換工作,每個階段需要每天見面的人中,
不乏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身邊。
每一次當下都不知不覺把每天會見面的人的份量逐漸加重,
好似十分在乎、珍惜,覺得
啊,這些真的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啊
其實我都知道,這是對我自己撒的謊
一些變動之後,只要沒有天天見面
那些以為堅不可摧的情誼就像是只用沙子築成的城堡
所以你說同事辭職有什麼好感傷的
我是真心羨慕能這樣說的人
多半,是善於維持感情的人吧
—
最近縈繞在心間的一句話,是“時間是獨立的”
不管我們如何珍惜當下,還是墮落揮霍
一秒就是一秒
不會因為用力的閉上眼就會變成一分鐘
更不用說永遠
留意它也好,忽略也罷,
一年過後......時間就會過了一年
上一篇發文,就這樣過了三年
三年裡面也不知道自己是過的太充實還是太沒有目的
肯定的是我的完美主義變得更嚴重了
好聽一點點,就叫做強迫症,覺得非怎樣怎樣不可
部落格也好臉書也好
不外乎每個人心情好就傳達正能量心情差吐苦水
吃的喝的去旅行上班途中公司家裡拍
嗮命、放閃、還有傳教......應該說是鼓吹自己相信的事物
結果而言就是我什麼都寫不出
然後...就三年了
《文字是心情釀的酒》
空白的三年,是沒有心情的三年?好像也沒有
三年,麥芽原酒放在橡木桶裡面,如果是在夏日期間溫度會比較高的地區放的話
熟成出來的威士忌可以媲美一些12年 15年 18年的
說的好像是一樣
決定換換風氣,看能不能驅走自己的強迫症
一大堆不知名的執著
然後
《亂亂寫》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