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enormously productive economy demands that we make consumption our way of life, that we convert the buying and use of goods into rituals, that we seek our spiritual satisfactions, our ego satisfactions, in consumption.意思大概是,我們需要不斷消費以支撐龐大的生產量(還有老闆們賺錢的量)以至於我們應該把消費從一個行為變成一種儀式以滿足我們精神上和倫理上的滿足。(翻譯錯不要怪我)
這話至少在那個年代是說得沒錯,而且還深入民心,滲透各個國家的經濟。可是放在今天
這種行為大概會遭到“有看到”的人的白眼,特別是環保人士。無奈我們都是消費主義下的產物,一時之間根本不可能轉變不過來。
簡單說明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你需要買東西,有人就必須生產這樣東西/會生產這樣東西(為了利益)。
有人要生產這東西,就必須有人在生產線裡工作——包括Factory line、運輸、銷售等等。
這些工作的人就可以得到酬勞(薪水),然後除了維持他們的basic needs(衣食住行),還有就是滿足他們更高層次的慾望——身份、認同、社交,這是就牽扯到“名牌”“Consumer Choice”等。
所以他們會消費——>然後重頭來過。
如果這個循環很快,我們不停的買東西,工廠就不停生產東西,時代就會進步,經濟就會起飛,就業機會就會增加,Unemployment下降,市場一片大好。
這他媽的一點都沒有錯,也就是為什麼美國獨立短短大概230年(相比“5000年文化”還有英法等等)躍升為世界生產的Powerhouse,也是經濟的巨頭。重點就是什麼都有他的trade-off,就因為消費主義,人們加速生產,加速消費,把東西加速用完、丟掉、燒掉、吞掉、弄壞,然後買新的東西。終於,被破壞的環境已經是再也掩蓋不了的事實。
友人(通常就是張凱文)就是在他的blog寫了關於環保袋的悲慘故事——《環保袋的矛盾與悲哀》。這是不爭的事實,誰人都在用環保袋,連環保袋事業都發展的起來!
人類是麻煩的物種,隨便看看Maslow Hierarchy of Needs就知道:
滿足了Physiological和Safety,還有Social和Esteem。我們就購買名牌,可笑的冠上上流社會、中產階級來分類。我們貪婪的收集物資,顯示自己的財力和地位。
而許多人,一輩子就停留在努力滿足自己的Esteem和Social的階段了。
3R裡Reduce、Reuse才到Recycle。能夠Reduce的東西,幹嘛要拿去Reuse和Recycle?就好像為了能夠重複使用一段時間,去買寶特瓶裝的礦泉水,還因為那是“可環保材質”而沾沾自喜。能夠Reuse的白紙背面,為什麼硬是要Paper Lama掉給人recycle?人類可是已經嚴重到“即使停止一切人類活動,環境還是會繼續被惡化一段時間”的程度了,別忘了就連Recycle,標榜的也不是完全使用,它只能夠做到“節省資源”和“減少浪費”,因為Recycle還是需要比較少量的能源,還有就是當一個東西被生產出來是,已經成為“浪費”了。
你的生活形態是什麼?與消費相比,節約也是一種風格!
幹你,我出運了,你亂share我的blog,導致流量呈上升趨勢。
ReplyDelete問題是,我不介意。
流量會怎樣上升?
ReplyDelete我不覺得有多少人來看我的blog
经济经济 @@
ReplyDelete嗯,這篇很認真,所以你們不要去看
ReplyDelete我很體諒的放了“read more”你們就不會白看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