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1, 2011

Free-writing

一直以來都覺得Free-writing是一個很廢的東西,話說上次去藝術館之後,為了就是要寫一篇Observational Essay,要選一個Subject,Research Subject Background 然後 Reflect on Subject。
全班人都不懂要怎樣寫,結果就是老師叫我們Free-writing。

到底這樣一直寫有什麼幫助?果然是沒有幫助的...
過了10分鐘,教英文的老頭(師)叫我們在剛才free write的東西裡,找一個字、一個詞或者一句話,which is your重點
然後翻去紙的背面,把剛才找到的重點作為題目,再free write多一次
這個過程重複幾次,就會有一篇很接近你內心的文章

這就是free write的用意...是有層次的,不只是一直盲目的寫
是,你是盲目的寫,但寫到一個“點”的時候,就要停下來、釐清重點

慢慢你就會看到你要寫的東西是什麼

人不可能沒有想法地活著,不過是有時你逃避你的想法罷了
即使酒醉,你的unconscious還在運作,還是會有潛意識的感受
每樣事物幾乎在傳達到你的腦部的時候,基本上你都已經給予它某一個意義了
只要你懷疑這個意義,你就不可能沒有東西寫

就連“贊同”你自己給予的意義之前,你也必須先“懷疑”
如果沒有懷疑,你甚至就不會有贊同或者反對等等的立場

有一點“我思故我在”的feel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一個完全不同的話題,也是想了很久的
也老早就和朋友討論過了
反正題目就是Free-writing,理所當然我要亂寫這篇也可以
要你去懷疑這整個世界、天空、土地,
你的雙手、你的五臟六腑是不是真實存在的
的確有些太over了....

但你是否有想過,這個世界真實的色彩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你的認知裡的黑色白色灰色紅色黃色藍色青色紫色粉紅色褐色橙色
到底是真實的嗎?
仔細想想,那是小時候別人指著一樣顏色,叫你背起來的
人有不同的視覺神經,有些問題的,就變成色盲or完全看不見顏色/影像
但你我的視覺神經不同,代表我所看到的顏色,
在你的眼中可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顏色
可能你眼中一直以來看到的天空,對我而言是所謂的紅色的
而我眼中所謂藍色的天空,對你而言卻是青色的
只是打從一開始,大人就往上指,然後要我們認定,
“這就是藍色!藍色的天,白色的雲!”

就連很科學的說法,某一些神經專門負責感應紅色的光線
但難道不是一樣嗎,打從一開始,顏色就是我們小時候被“強力灌輸”進腦部裡的

如果你教小孩的時候,小孩一直認不到顏色
(據我媽說,我妹就是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認顏色”)
大人就會開始擔心,到底這個孩子是不是色盲

為什麼剛剛指了藍色的天空和小孩說是blue了,
立刻指藍色的海洋,小孩還是會回答別的顏色?
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
那是因為“顏色”這個東西被強力灌輸進腦部之前,
人對顏色的區分是最敏感的,
小孩明顯感覺得到海洋的藍不是天空的藍,所以絕對不可能是blue
乾脆猜其他的好了,所以yellow red orange green 等等就出來了

到底教小孩顏色是不是在抹殺他們想像力的一部分?
即便如果是,又能如何?

這個社會很多時候就是如此,明明知道整個系統都有錯誤
卻又無法改進.........

Sunday, October 30, 2011

出走星期六——3. 松鼠

上一篇:

拍著第六個雕像的時候,發現一隻松鼠
是和我反方向走的,竟然也是在欣賞雕像
這裡的松鼠很多啊
在樹叢裡有
在街道邊也有
然後我想到環境保護
環境需要很好,才會有很多松鼠吧

馬來西亞也有很多野狗野貓
(這裡很少)
但那恰好就是環境保護不力的證明
貓狗是雜食動物,能靠咱們的垃圾維生
那只代表了我們的垃圾,那些沒被處理好的垃圾
已經多到可以support族群那麼龐大的野狗野貓了
噢還有烏鴉

我不懂到底松鼠和環境有什麼樣的互動
但一個地方的“環境很好”
是靠感覺出來的


出走星期六——2. 遇到和平示威

上一篇: 

等巴士等到不耐煩了,也不知道有沒有巴士
乾脆就走路
下面是今天第一張喂我相機吃的照片
Nebraska State Capital
也是據說這裡最高的建築物了
哈哈哈哈

逛完藝術的花園後,無無聊就打算走去博物院看看
怎知道博物院1pm才開,看到這座塔就在不遠處
就乾脆去看看

 忽然看到三兩個小帳篷
還"Permanent Revolution"wor
心想這些人真有毅力
 哪裡知道繼續走,竟然聽到樂隊敲鑼打鼓
竟然是示威
 雖然人數不多,大概是百來個
但在馬來西亞,應該都會有警察和鎮暴隊
然後往往不和平的是警方/軍方

我就看著兩輛警察車經過
看看沒什麼破壞,就又走了

一個女生手上拿著宣傳單像我走來
接了過來原來是
Occupy Lincoln
(大家應該都懂“佔領華爾街”吧
蔓延到很多地方了)

繼續走下去就看到他們的大本營了
大大小小的帳篷一大堆
我不能想像Putrajaya那邊有一堆這樣的帳篷

*那個雕像是Spirit of Wind
連公園都那麼藝術

一些他們要表達的:
 
也有人在說故事
 說這個教育系統都需要改變

我想到周芷盈在她的Google+上share的短片
"College Conspiracy"
片長一個小時,但很有意義



出走星期六——1. 與雕像散步

昨晚特地睡得很早,想要珍惜週末的早晨。結果還是睡到10點,一看手機才發現鬧鐘調到“晚上8點”了...算了,計劃要做的事還是得去做...

到dining hall吃了早餐,就走到Sheldon Museum of Arts 的“花園”走走...話說之前到藝術館逛逛,臨走前拿的其中一份"Sheldon Memorial Art Gallery and Sculpture Garden"的宣傳單,裡面列出32個校區裡Sheldon的雕像類收藏品,還有地圖,所以我就打算跟著走一趟。

1. Bryan Hunt, Arch Falls (1980-81)
Hunt擅長用堅硬的材料,做出動感的雕塑
就好像瀑布的奔騰

2. Tom Otterness, Fallen Dreamer (1995)
我相信經過Sheldon的人都會被這個大頭所吸引,有多大?看看對比:
頭像的設計靈感取自美洲中部的文化
應該是那些原住民之類的

每次經過都在想,
到底把這粒頭這樣放在藝術館的大門前有什麼用意
原來是為了隱喻“脆弱”,恕我不會翻譯
"the fragility of today's icons and heroes"



3. Jacques Lipchitz,  Bather (1923-25)
這...怎樣看、怎麼感覺,都看不出是bather
哈哈
後來才發現,原來作者是畢加索的朋友
是不是畢加索的朋友創作出來的東西都差不多是這個樣的?

4. Saul Baizerman, Serenity (1932-39)
取名《寧靜》
我怎麼看都覺得是一個人的背影

5. Gaston Lachaise,  Floating Figure (1927)
這個很特別
靈感來源是跟隨作者從法國到美國的、作者深愛的女人
作者在這個時期的作品,
無論體積大小,都有一種“漂浮”的感覺
很特別是吧?
手臂沒有關節,顯示了作者對印度的藝術/文化的興趣
還有(我再度不會翻譯)
her head is bald in an effort to make the figure timeless
總覺得這是一種很浪漫的表現
抽離掉時間的藝術

6. Juan Hamilton, Fragment X-O (1983-91)
Contrast
有對比才能出現火花
深色的銅給予整個作品很“重”的外觀
它的弧度卻隨著越接近地面而讓人感覺越輕盈

另外,
Sheldon的建築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
Philips Johnson所設計
每一個弧度、獨特的天花板
建築材料是大理石和青銅(bronze)
有機會再拍吧......
Sheldon比較嚴,不讓人在展覽廳內攝影
下次再去問問看給不給

還有很多照片,不知道去哪裡upload...
Blogger的照片庫有限,就1gB我不想要浪費

Friday, October 28, 2011

去了一趟藝術館(我的四個感想)

在UNL的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BA,也是我的學院)是Sheldon Museum of Arts。托英文課那位不按牌理出牌的老師的福,星期三的英文課就到Sheldon轉了一節課作為接下來的“教材”。

左圖:Sheldon的網站抓的圖,應該是某晚的Event
右圖:課開始前在大門拍的,地上有個很大的人頭銅像,不知道是想要表達什麼,也是近期的展覽
因為只是隨手就拍,沒有拍到很好...以後再介紹這間藝術館,我先繼續寫我的blog...

去了一趟藝術館,
1. 發現現在很多人都直視不了藝術。
2. 想到 Saira Shah 的 "Longing to Belong"
3. 用“圖畫”作為表達藝術的媒介,大多都在電腦出現之前;
    風景畫、肖像的“全盛時期”好像都是相機出現之前。
4. 發現沒有作品是擺在角落的。
想繼續讀下去的人才讀下去,因為又是有點長有點悶的文章..........= (


Sunday, October 23, 2011

脾氣不應該被誤解

1. 你不能怪人,有些人天生下來樣子就不是那種討好人的,就是那種臭臉的。田馥甄就是一個例子。我也是一個例子。我們(哇我竟然可以和田馥甄並列簡稱我們!!!),我們只不過是:忘了笑(微笑)、忘了要弄比較友善的表情、沒睡醒,或者是沒什麼特別的情緒,我們的嘴角不是天生上揚的那一種。
我們只不過是忘記要微笑,並不代表脾氣不好、或者正在發牢騷

2. 我很少因為“太吵”而發脾氣,你們很難讓我覺得很吵。

3. 我不知道這是什麼邏輯:一個人沒有參與一大班人玩樂,就代表那個人可能“不爽”著...啊啦我只不過是沒有時間參你們玩,既然都沒有時間玩了,還有時間發脾氣咩

4. 我有脾氣我不只會寫在臉上,我還會寫在你的臉上,直接跟當事人說...所以不要看到我一臉嚴肅就覺得我在發脾氣:請在我臉色不好加上我直接說我不爽的時候,才能肯定我發脾氣

5. 借用我的廁所——這是什麼讓我發脾氣的理由?根本都沒有東西....廁所又不會用一次就少掉一塊,真正煩的是你們還要特地過來一直很認真的說對不起....我都不懂對不起什麼,無端端好像你們欠我什麼,我不是更=..=?是不是?

6. 我知道地表上面的人都很無聊,所以喜歡想多多。但對於我,真的是不用想多多,不用怕我生氣了還是什麼的,我會說的。懂什麼叫直來直往?我鎖門因為我要Skype啦,不是很煩,沒有發脾氣,不要誤解了。誤解這個東西很麻煩的,很多時候我真的只是懶得說什麼,而且沒有必要說什麼...明白?

7. 以上言論沒有針對任何人,只是有很多例子,完全是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罷了。我講完了。人就是有形形色色,不會全部人有同樣的想法或者習慣,不能夠接受?哎呀那我也不懂要怎樣啦...要說什麼....?

就來聽田馥甄的《要說什麼》吧....
節奏輕快,歌詞簡單卻有個性,加上很有靈魂的聲音...贊!

要說什麼
演唱:田馥甄 Hebe
曲:黃淑惠 詞:田馥甄 編曲:盧家宏 製作:王治平、郭文宗

說 到底要說什
麼呢
沒說的 最後也算成我的了
難道 一定得說些什麼
才可以證明我還好好活著

要說什麼 才能滿足你想知道的飢渴
要說什麼 讓每個人心滿意足地笑著
要說什麼 我的靈魂才不會慌得哭了
心 別睡著了

誰 誰在乎誰錯誰對
喔 我的天 我用盡所有的迂迴
怎樣 能似是而非又完美
或是用力擠出一條事業線
Hey Yeah~

要說什麼 才能餵飽你那飢餓的雙耳
要說什麼 我的良心不會被嚇到拔腿就跑了
要說什麼 看著鏡子裡的自己不會認不得
我 比較想唱歌

要說什麼 誠懇才不會被口水淹沒了
要說什麼 其實我真的沒有非要說什麼不可
要說什麼 要說什麼才能什麼都不用再說了
我 只想要唱歌

------------------------------------------------------------------------------

Apartment#13的大門(很小的大門)


Saturday, October 22, 2011

活在最清醒的世界

那麼混亂的世界
當周圍的人都在這個腐化的世界沉醉
我努力保持清醒
深怕自己不由自主的因為想你



而崩潰

Friday, October 21, 2011

個人理財:再深一點的領悟

人在異鄉,對管理自己的錢財又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以前幾乎在每本關於“理財”的書本的前言都看到作者語重心長地(其實是沒什麼好寫)告訴讀者:理財不是有錢人才需要做的事,越窮的人越需要理財。
開始接觸理財就是因為:
1. 錢很局限,過著那種“開口要零用錢”的日子
2. 越來越多需要被滿足的慾望

拿零用錢最不好的一面就是:
如果你是會替給你零用錢著想的人,那口袋裡只要還有錢就會不好意思開口要,那就代表存不到錢。特別明明都還有錢存進銀行還繼續伸手和人要不是我的作風。
題外話:所以我覺得父母給孩子零用錢最好的方式是定時給,而非讓孩子用完開口要
當我們長大,慾望就跟著長大,要填滿的快樂從幾顆糖變成房子、事業、感情、車子、潮流
全部都需要消費,是的,就連感情。

後來中學畢業之前,記得我班的班主任陳長夷老師還特地花了一節課談理財,可能是該教的也教完了,一半的同學懶得聽更深入的數學(他同時也是我的數學老師),聽得懂(然後又肯聽)的人應該只有小貓兩三隻,就乾脆上上“理財課”。基本上我記得的就是白板上寫了大大的“理財”兩個字之外,什麼都不記得了。應該是一些基本的,自己已經知道了的東西,沒新東西就不會在腦海裡烙下印象。

然後我就一直帶著原有的“理財觀念”過了很多年。
無非就是:
1. 記錄你的收入支出收入最好要大於支出支出裡面再分類必須品(Necessities)和奢侈品(Luxury)
2. 行為態度上,在消費之前都在腦中過濾一下,是需要(Needs)還是想要(Desire)
這就是這麼就以來我的觀念。

也是為什麼“理財”在每個人的心裡留下刻板印象、不喜歡理財的原因。

因為長時間的這種機械化、理性思考,會讓人越來越緊崩。這個地球找不到一個感性指數是零的傢伙,看戲也能看到(現在的年輕人,寫文章就是動不動“電視也有說......”)再堅強的人也會有脆弱的一面。

然後我說“再深一點的領悟”,就是因為一個人在外理財的過程中,慢慢領悟了另一個觀念:
理財也需要有感性的成分

打岔一下,這篇文章很長,可能會很悶,想讀下去的再讀....不然你可以把時間花在其他你覺得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Thursday, October 20, 2011

What is RSVP?

It was never just a simple MCQ(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which answers are Attending, Maybe Attending or not. With historical evidence up to 200 years, RSVP is a popular form of events invitation in the Western community. However, as a Malaysian, I'm sad to say many Asians (Malaysian Chinese, which includes myself) don't exercise it, or not even what a RSVP is in the first place.

RSVP stands for Répondez S'il Vous Plaît in French, which means "Please Respond" in English. You might be questioning, so what makes RSVP so important that I need to write a post about it. Well, it's because in my opinion, RSVP combines a lot of good habits that the Western community practices that worth Asians to learn.
(Well, 因為我純粹想學學看用英文,我可以寫出什麼大便來,而且我的一些對象,是不會看中文的) 
1. Simple - any place that can hold 4 words "RSVP" basically will be a medium for your invitation
2. Environmental Friendly - without a physical "invitation card" (you can simple sent 10000000's of RSVP in Facebook without using a single piece of paper)
3. Efficient

Even the reason of existence of RSVP have something for Asians to learn of. It existed to have a mor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attendees, so that preparation of F&B and the flow of the event will be appropriate, reducing wastage to the minimum. A habit of Chinese is to always prepare as much as possible, wasting the food is better then loosing our face (ok la, loosing our dignity).

Another point is: there must be a reason supporting RSVP to exist until today. In my opinion, it still exist because people respected it, they add the word "IMMEDIATELY" behind "Please Respond" unconsciously whenever the see the mighty-4-word RSVP (OK, this is a super brainless Chinese-English direct translate, I apologize for my poor language). Whenever a RSVP was received, they treat it as an obligation to response immediately. Often after a few days, summing up the "Attending"s and the "Not Attending"s you can get the numbers of RSVP you sent initially. However, Asians normally reply only if they are "planning to attend" or when their best friend begins to feel angry about them not responding.

I think there's something to do about social influence. In Chinese society, people emphasized on the "number of attendees" of the event. The event can be boring, quality of service might be lower than average, as long as there's a lot of people involve in the event (我不懂怎麼解釋“華人注重大場面”). Therefore, inviting people to attend an event often become begging people to attend. For the Westerns, the number of attendees were normally limited, therefore people felt proud when th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RSVP), because they knew they were exclusively invited and therefore they will reply RSVP as soon as possible.

This is a virtuous cycle: people feel satisfy about the event > follow rules of RSVP next time > the next event become more successful. Therefore my friend, please decide whether attending or not, make your decision and that's all you need to do.

RSVP, Please Do This Immediately

This article is generally a translation of my another blogpost "什麼是RSVP" and also as a practice
feel free (and i think you must really be very free) to correct my grammar mistakes and teach me how should I write
you can send me an email or just leave a comment here
AND
please stop laughing at my english
HAHAHAHAHAHAAHAHAHAHAHAHAHAHAH

關於 RSVP

今天會寫這種文章的人,跑不掉就是:辦活動,在Facebook宣傳然後invite了幾百個人,然後只有幾十個人reply,其他的都在“Awaiting Reply List”裡面,你就會很睹懶。其實“睹懶”這個東西每個人都會,“睹懶”之後的反應/舉動,才是你判斷一個人的關鍵。我就認識一個上等的朋友,睹懶之後他就寫了一篇關於RSVP的文章,我才會蒙受他的啟發,今天決定也這樣子做。

RSVP是什麼?
它不只是一個單純的選擇題:| Attending || Maybe Attending || Not Attending |
複雜來說,它是一個結合了西方文化幾個重要的概念、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變成一個成熟的、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的請柬文化
簡單來說,它是亞洲人(馬來西亞人、華人)不會了解的東西
所以我今天要教你們了解!不要讓你們丟臉!

RSVP:Répondez S'il Vous Plaît(法)
翻譯成英文就是"PLEASE RESPOND"。

“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對吧?
那是因為你不明白它的意義和它的精華。
因為我們華人(還有很多亞洲人)“重視禮貌”,收到正式的Invitation Card才叫做正式。
為什麼我要Bold起來“重視禮貌”四個字?
請看《請柬文化》你就明白了,因為我和“張凱文”抱有相似的看法。

禮貌不禮貌,是看這個社會的Majority如何定義。
在西方社會,RSVP是被定義為:正式的、禮貌的。
說它是一個西方概念的精華不是沒有原因,你想想:
簡便——RSVP可以用任何方式,包括Facebook、SMS以及任何可以給你看到“RSVP"的媒介上,傳遞給想傳遞的對象
環保——我們華人發一次請柬,就砍了那麼多樹。美一點的請柬被留下來紀念還算樹沒有白砍,可是更多是直接看完、覆完就丟
效率——RSVP四個字比那個長到亂七八糟、開頭結尾要點頭哈腰的請柬簡單得多了吧?
這三個概念是我覺得西方獨有的,和許多華人的傳統文化背道而馳。華人燒一個香——不簡便(要找火源、香灰需要東西清理)、不環保(CO2啦不用我說)、沒有效率(很多時候燒香的目的能不能夠達到我們也不知道)。我不是在反對華人的傳統文化,燒香還是有它獨有的意義,這裡不過是舉個例子,一個簡單的東西就能區分東西方的差別了。

RSVP就連它存在本身都值得亞洲人學習。
它的目的是為了統計一個準確的出席人數,所以準備食物、大會的次序等等都會在掌控之中,避免多餘的浪費。
華人在這一方面,都是秉持著“準備多一點萬無一失”的精神,準備了一大堆,浪費一大堆。

有這麼多的概念在背後,RSVP存在了大概兩個世紀,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尊重它。
Please respond的後面,人們都會主動加一個IMMEDIATELY。
收到RSVP,代表你鄭重地通知你“你被邀請了”,而立刻回复就是你的職責(Obligation)。
Attending + Not Attending 必須等於送出的RSVP的總數
但是亞洲人大多都是“有出席的打算才回复,不然就放著不理”

這和大眾普及的觀念有關。
在亞洲,至少華人,邀請你來一個event基本上就是等於在“求你”出席
因為我們貪小便宜、對時間斤斤計較,覺得如果出席了但是很無聊就等於浪費時間
可是平常在家,也不是一樣浪費時間?
在西方,人們都會因為被邀請出席一個event而覺得榮幸。主辦方不會為了充場面而到處請人、最後淪落到變成求人。
西方的event都是早就限定好人數的。你能被邀請,你是exclusively invited。
(我以後再寫一篇“我覺得應該怎樣辦event”之類的文章)

反正就因為這樣,RSVP在西方是被尊重的。
良性循環之下,主辦方很容易就能掌控整個活動的場面,參與的人就會更滿意,以後RSVP就更準確。

Please 朋友,要或者不要,清清楚楚.... 就這麼簡單。

RSVP, Please Do This Immediately

本篇文章主要參考:

Monday, October 17, 2011

#BAD11 吃的本能

從某個角度來看,我覺得人真的是退化到了一個無可救藥的地步。當我們為自己頭上頂著一個全生物裡頭腦和身體的比例最高的腦袋、為我們創造出來的產品沾沾自喜的時候,我們也在放棄的原有的本能。

2011 Blog Day的題目是“食物”(Food)。不是想寫什麼偉大的題材,也卻也想不到要寫什麼。就從今天的早餐——Cereal + 牛奶 延伸來寫。

Cereal + Milk 是健康的早餐組合,除了從包裝外面的營養列表看到一大堆的 xx.x% 和 x gm 之外,其他的根本無從驗證。對於“決定要不要放進口中”的食物,我們取決的就只有:
1. 心裡想不想吃這個東西
2. 顏色、香味、味道、溫度等等Physical Properties合不合自己的要求
3. 自我和社會給予該種食物的價值(比如水果是健康的、快餐是不健康的)
比較注重飲食的人可能也會參考它的營養價值。

但是包裝上的營養價值列表有多少是可信的?有多少還沒有被發現的物質沒有被列入?有沒有故意忽略掉了一些不想要顯示給大眾的資料?

學過統計學的人都知道,很多統計的結果一點都不可信。Sample Space的取決、Confidence Interval的取決等等都可以影響一個東西的統計結果。更簡單來說,連“統計學”這麼正經八百的名字,還是有那麼多可以“被操控”的地方,那就代表什麼東西都可以造假。取一個例子:中國製造的食品(這裡不是針對全中國製造的食品,畢竟全球就連歐洲也有食品受污染的案例,無論是意外或者蓄意),當世界對食物“Made In China”的標籤感到沒有信心的時候,許多公司不再包裝上label “Made In China”,而是“Made In PRC”(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利用一些掩人耳目的手段瞞過消費者。

看看動物,不該吃的就不會去吃,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活下來的。為了追求味覺的享受,我們脫離天然的食物,也漸漸脫離天然的食材,基因培養、人造味精、色素等等都讓我們漸漸失去最本能的食物選擇能力。

最可悲的就是,這個世界就是如此運轉,想改也改不了。營養均衡會越來越難達到,因為整個次序已經一團亂了。營養師應該會越來越重要,所以啊,有些人就學對科系了(以“投資”的立場來說),哈哈 =]

寫這種東西通常在收尾之前要明確自己的立場...er...
我主張:跟隨自己的身體,吃你身體想吃的東西,如果你的身體在吃了一整個月的快餐後還是對快餐完全沒有抗拒而且更喜歡吃,代表快餐是你的身體可以接受也選擇的。

這一點也不誇張,這是“本能”應該要做的事。

關於Blog Day,哎呀我發現我根本不可能用英文來書寫自己的感受,同時間我也覺得中文的掌控能力好像慢慢在退化中,這樣下去我會很慘,找不到抒發的管道。所以......不能一味只想進步自己的英文,是時候找找中文的材料來閱讀了——這是我閱讀的本能 =)

Thursday, October 13, 2011

選擇:要做什麼

Steve Jobs一死,全世界沸沸揚揚
大家都在傳他生前的影片、事蹟、生平
歌頌他的偉大、讚揚他帶來的世界

大家都在share,有多少人在做?

其實“把每一天當作是你的最後一天”也不是喬布斯第一個說的
只是他活著的方式(也可能根本不是,你知道的啦,這號人物常常被神化了)

和我媽Skype偶然聊到身邊的朋友都Facebook得很兇
然後發現我好像還真的是“很靜”
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如果今天是最後一天,我應該只會去Facebook upload一個status,應該也沒時間再回去讀comment了
功課當然也不做了
Blog一定要寫一篇(所以我現在就寫著)
而“見見”家人朋友就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為什麼
明明一大堆東西要做,看到我媽上網還是忍不住Skype了一番

“如果這是你的最後一天”是一種很好的態度,他幫你決定一些你難以決定的東西
可是這個態度不能自己成立,因為
“今天不是你的最後一天”的機率比“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的機率大得多了
這應該也是電腦無法超越人的一點,這是一個“不一定”的情況
有些時候你需要這樣子思考,有些時候卻不應該

所以Skype到完來,還是需要做功課
因為我覺得我的“最後一天”還要很久才來,比起及時享樂
我覺得耕耘明天的“大快樂”更重要

這時候不得不提另外一種態度,那就是“十年以後”
比較一下前面的幾個例子:

十年以後,你的Facebook應該多了千千萬萬個帖子,
今天在上面做的無聊事,早都不懂要怎麼挖出來了
除非Mark Zuckerberg終於考慮聽取我的意見,
在Facebook增加“帖子搜尋功能”,可以尋找特定日期的post
不然我覺得你除了回顧1.你和情人在一起之前曖昧的日子的post
2.你每一年生日的post
3. 你的照片album之外
其他的東西統統對今天沒有構成任何幫助
何況facebook十年之內可能就被取代了

今天這本功課,間接影響了你接下來的學業
如果你本身就在pass的邊緣,因為這個功課而fail了
要浪費一個sem來retake,然後很蝴蝶效應的,
它有可能就是你今天找不到工作的原因

Blog是重要的,他是你和自己對話、你和世界對話的證據
他不是facebook那種單純打打屁的地方,upload兩三行不深入的東西
Blog記錄了你今天的思考模式、內容,甚至於思考的原因
十年以後,在社會的摧殘之下,如何找回自己?
也許就靠讀自己10年以前曾經寫過的,
狂妄的理想、堅持的初衷、真正的自己

這一通Skype也許在10年以後無足輕重
但這是一種“連續去做”才能看見效果的東西
我不想和家人疏遠,當上天這一生給了我這麼好的家人的時候
怎麼能不好好把握這個機會?

可以看出Facebook竟然在“最後一天”和“十年之後”裡的地位
竟然是這種程度....我有時慶幸自己不善於社交
(然而不善於社交還是在生活的其他地方帶給我很多麻煩)

我發現太久沒寫東西了,有些生硬
寫東西都自圓其說、太過片面,唉,要多寫寫東西








我覺得最慶幸的一點就是,
在婆婆的有生之年,我至少和她Skpye了那麼一次。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1

ENTER的年代

原本之前想寫《在美國の衣食住行》系列,
但忽然覺得把生活硬生生的切成4塊,那會是很大份的4塊
加上今天的人,看到超過5行的滿滿的字就會開始害怕,
所以....所以現在已經是第四行,我差不多要寫新的一段了。

看凱文的《我写的东西,本身就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错误。》幾天之後,
我就忽然想寫的。

人們愛上了區分
今天的人們,常常被統稱為“XX族”,草莓族啦、蟻族、月光族一大堆的
不然就“YY男”或“ZZ女”之類的,草食男、剩女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常常被冠上“....的年代”
所以今天要說的是我冠上的年代(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我們活在一個ENTER的年代。

這也許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影響,
也有可能是人天生的習慣,後天的科技讓我們終於能夠用
心理上真正符合我們的方式——書寫、執行、表達
也有可能根本就是一個陰謀
打從鍵盤採用QWERTY的模式開始(或者更早)

張凱文說他寫的文章根本就不算是文章
因為沒有開頭、內容、結尾,沒有段落
這就讓我想到ENTER

我說,我們(特別是用中文的我們!!!)
為什麼寫東西越來越不跟著正統的標點符號、段落?
為了個性?
不是,個性是少數人做,而且是抱著一種態度來做
而大部分個性的態度就是為了要突出
那現在很多人都用Enter來代替真正的段落,難道算是突出嗎?
為了區分“正經”的作文和“自己想寫就寫、輕鬆”的形式?
那為什麼不少人,即便是寫著嚴肅的東西(現在的我)
卻還是慣用這個“輕鬆的ENTER”?

和父親或者差不多“那個年代”的人email不難發現一個現象
我的Email的“垂直長度”比較長
他們的“水平長度”比較長
我覺得,大概是電腦對我們的影響比較深
上一代活了很長一段沒有電腦/電腦未普及的時間

看看鍵盤,ENTER鍵是很特別的
Full Keyboard裡有兩個ENTER鍵,如果是因為常用,為什麼Vowel不要都兩個鍵?
那你說Ctrl、Shift、Alt都有兩個,ENTER有什麼好特別?
還是有,想想我們每天用左邊的Ctrl、Shift、Alt,右邊的有用到那麼頻繁嗎?
話說電腦買到現在,還真沒有按過 =..=
ENTER特殊的地方就在,它是在“右邊”的鍵裡面,我們能按到的最自然的位子
連按開關引號都沒有ENTER自然,更不用說句號

再加上很多電腦服務都強烈依賴ENTER的使用
連Facebook後期也變成ENTER就直接comment了,想要真正的下一行
你還必須Shift+Enter
我們按ENTER的右手就越來越習慣
為了什麼?

結果能夠寫成一段的comment,我們寫了第一句
(通常就是controlling ideas)就ENTER了
接下來就是:
啊!為什麼post了的?哎呀算了啦就這樣啦
...
就是這樣,只有Controlling Ideas
延伸思考呢?
人就是會這樣的,你不停的寫,就會發現你有更多的東西寫
然後就會促進思考,好像磨刀一樣
刀子利了,思維慎密,面對生活就會有更多的閒暇淡定
我們卻因為ENTER了而漸漸遠離這個習慣

那為什麼一開頭又說是不是我們的心理和思維的模式
本來就更趨向於ENTER的方式?
畢竟思考是跳躍式的,表達卻不是
表達的目的是為了溝通,語言不通就無法溝通
跳躍的變數太多,每個人有不同的節奏、方向、角度、先入為主的觀點
跳躍式是無法和人溝通的
所以“表達”,無非就是把你已經想東西的速度放慢、停留在某一個階段
就像把散落的珠子,用線串起來一樣
把不通的語言,翻譯成大家能夠了解的水平
這要花很多時間,至少對於人體來說,幾秒鐘就是很長的時間了
人眨一次眼大概只需要0.4秒
人的神經傳導速度大概是12~120米/秒
一個2米高的人腳踢到東西,頭腦接受到信號的時間間隔不過是0.0167~0.1667秒
這“幾秒鐘”的把思考翻譯成表達的時間,
就足以把當下的感覺淡化了

ENTER就是一個中間點吧
每一行之間是一個跳躍
每一行裡面的文字是一種表達
取速度的優勢,捨棄掉更深入的思考

我不能說這是好是壞
但我們就是活在ENTER的年代
.

Tuesday, October 11, 2011

給自己的禮物

每天提早20分鐘醒來
選5首喜歡的歌,把耳機塞進耳朵裡
這是每天最好的禮物,更何況我知道我們隔著那麼遠的距離
卻聽著同樣的歌

每兩三天去運動一次
把一些情緒一些潛意識裡最深層的烏雲消散掉
讓他們隨著汗水、或者跟著肌肉運動的節奏
換自己滿足,用疲勞告訴身體要更強健、更健康

每隔幾天讓自己睡一個午覺,最好是兩三點,睡醒四五點
再多給自己半個小時在床上,享受慵懶的下午
話說下午是一隻貓
優雅地到來、伸了個懶腰又悄悄的走了

每個星期explore一間新的餐館,讓自己破例地叫一叫不是最便宜的食物
用你的方式感激,禱告或者anything
感謝生長食物的這片土地、給你食物的神(如果你有的話)、
正在為了讓你有的吃而辛苦賺錢的人、廚師侍應、
一同進食的朋友
感謝自己還活著、四肢健全
再平凡的食物也能刺激你的味蕾,帶來滿足

還有好多禮物,每個星期都會有一個星期六和日
每個早上都會有陽光
(即便是下雨還是會有陽光的)
快樂並不難,想每天都有“收到禮物興奮的心情”也不難

難就難在學會滿足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