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0, 2011

關於 RSVP

今天會寫這種文章的人,跑不掉就是:辦活動,在Facebook宣傳然後invite了幾百個人,然後只有幾十個人reply,其他的都在“Awaiting Reply List”裡面,你就會很睹懶。其實“睹懶”這個東西每個人都會,“睹懶”之後的反應/舉動,才是你判斷一個人的關鍵。我就認識一個上等的朋友,睹懶之後他就寫了一篇關於RSVP的文章,我才會蒙受他的啟發,今天決定也這樣子做。

RSVP是什麼?
它不只是一個單純的選擇題:| Attending || Maybe Attending || Not Attending |
複雜來說,它是一個結合了西方文化幾個重要的概念、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變成一個成熟的、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的請柬文化
簡單來說,它是亞洲人(馬來西亞人、華人)不會了解的東西
所以我今天要教你們了解!不要讓你們丟臉!

RSVP:Répondez S'il Vous Plaît(法)
翻譯成英文就是"PLEASE RESPOND"。

“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對吧?
那是因為你不明白它的意義和它的精華。
因為我們華人(還有很多亞洲人)“重視禮貌”,收到正式的Invitation Card才叫做正式。
為什麼我要Bold起來“重視禮貌”四個字?
請看《請柬文化》你就明白了,因為我和“張凱文”抱有相似的看法。

禮貌不禮貌,是看這個社會的Majority如何定義。
在西方社會,RSVP是被定義為:正式的、禮貌的。
說它是一個西方概念的精華不是沒有原因,你想想:
簡便——RSVP可以用任何方式,包括Facebook、SMS以及任何可以給你看到“RSVP"的媒介上,傳遞給想傳遞的對象
環保——我們華人發一次請柬,就砍了那麼多樹。美一點的請柬被留下來紀念還算樹沒有白砍,可是更多是直接看完、覆完就丟
效率——RSVP四個字比那個長到亂七八糟、開頭結尾要點頭哈腰的請柬簡單得多了吧?
這三個概念是我覺得西方獨有的,和許多華人的傳統文化背道而馳。華人燒一個香——不簡便(要找火源、香灰需要東西清理)、不環保(CO2啦不用我說)、沒有效率(很多時候燒香的目的能不能夠達到我們也不知道)。我不是在反對華人的傳統文化,燒香還是有它獨有的意義,這裡不過是舉個例子,一個簡單的東西就能區分東西方的差別了。

RSVP就連它存在本身都值得亞洲人學習。
它的目的是為了統計一個準確的出席人數,所以準備食物、大會的次序等等都會在掌控之中,避免多餘的浪費。
華人在這一方面,都是秉持著“準備多一點萬無一失”的精神,準備了一大堆,浪費一大堆。

有這麼多的概念在背後,RSVP存在了大概兩個世紀,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尊重它。
Please respond的後面,人們都會主動加一個IMMEDIATELY。
收到RSVP,代表你鄭重地通知你“你被邀請了”,而立刻回复就是你的職責(Obligation)。
Attending + Not Attending 必須等於送出的RSVP的總數
但是亞洲人大多都是“有出席的打算才回复,不然就放著不理”

這和大眾普及的觀念有關。
在亞洲,至少華人,邀請你來一個event基本上就是等於在“求你”出席
因為我們貪小便宜、對時間斤斤計較,覺得如果出席了但是很無聊就等於浪費時間
可是平常在家,也不是一樣浪費時間?
在西方,人們都會因為被邀請出席一個event而覺得榮幸。主辦方不會為了充場面而到處請人、最後淪落到變成求人。
西方的event都是早就限定好人數的。你能被邀請,你是exclusively invited。
(我以後再寫一篇“我覺得應該怎樣辦event”之類的文章)

反正就因為這樣,RSVP在西方是被尊重的。
良性循環之下,主辦方很容易就能掌控整個活動的場面,參與的人就會更滿意,以後RSVP就更準確。

Please 朋友,要或者不要,清清楚楚.... 就這麼簡單。

RSVP, Please Do This Immediately

本篇文章主要參考:

1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