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1, 2011

個人理財:再深一點的領悟

人在異鄉,對管理自己的錢財又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以前幾乎在每本關於“理財”的書本的前言都看到作者語重心長地(其實是沒什麼好寫)告訴讀者:理財不是有錢人才需要做的事,越窮的人越需要理財。
開始接觸理財就是因為:
1. 錢很局限,過著那種“開口要零用錢”的日子
2. 越來越多需要被滿足的慾望

拿零用錢最不好的一面就是:
如果你是會替給你零用錢著想的人,那口袋裡只要還有錢就會不好意思開口要,那就代表存不到錢。特別明明都還有錢存進銀行還繼續伸手和人要不是我的作風。
題外話:所以我覺得父母給孩子零用錢最好的方式是定時給,而非讓孩子用完開口要
當我們長大,慾望就跟著長大,要填滿的快樂從幾顆糖變成房子、事業、感情、車子、潮流
全部都需要消費,是的,就連感情。

後來中學畢業之前,記得我班的班主任陳長夷老師還特地花了一節課談理財,可能是該教的也教完了,一半的同學懶得聽更深入的數學(他同時也是我的數學老師),聽得懂(然後又肯聽)的人應該只有小貓兩三隻,就乾脆上上“理財課”。基本上我記得的就是白板上寫了大大的“理財”兩個字之外,什麼都不記得了。應該是一些基本的,自己已經知道了的東西,沒新東西就不會在腦海裡烙下印象。

然後我就一直帶著原有的“理財觀念”過了很多年。
無非就是:
1. 記錄你的收入支出收入最好要大於支出支出裡面再分類必須品(Necessities)和奢侈品(Luxury)
2. 行為態度上,在消費之前都在腦中過濾一下,是需要(Needs)還是想要(Desire)
這就是這麼就以來我的觀念。

也是為什麼“理財”在每個人的心裡留下刻板印象、不喜歡理財的原因。

因為長時間的這種機械化、理性思考,會讓人越來越緊崩。這個地球找不到一個感性指數是零的傢伙,看戲也能看到(現在的年輕人,寫文章就是動不動“電視也有說......”)再堅強的人也會有脆弱的一面。

然後我說“再深一點的領悟”,就是因為一個人在外理財的過程中,慢慢領悟了另一個觀念:
理財也需要有感性的成分

打岔一下,這篇文章很長,可能會很悶,想讀下去的再讀....不然你可以把時間花在其他你覺得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哇我很厲害!!上面這句話以後不懂會不會流傳百世 =..=
而且,只要一個小小的舉動,就能解決“理財的過程過度理性”的狀況,那就是改變你分類花費的方法
必需品和奢侈品的二分法普遍上不適合人類使用。

寫到這裡,我才發現我做reference的網站的名字竟然就叫"Passion Saving",不只是理財那麼簡單,學習愛上理財才是真正困難,而且應該做的事情。
接下來就是我參考這個網站的一片文章“Budgets that Work Distinguish between Seven Types of Spending”的“七分法”,分類有:

1. 基本生活花費 Basics-of-Living Spending ——又叫“沒有你會死”花費。房子、車子、水電費、保險等等都屬於沒有你會死花費。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比如上網費,十幾年前也許屬於很奢侈的花費,但今天已經演變成“沒有你會死”花費了;二、不是所有的“房子、車子、保險”等等的花費都屬於基本生活花費,比如你需要房子住,但你不需要很大所的房子,所以房子的租金/貸款有一部分屬於更奢侈的花費(後面會提到)。
基本生活花費也是最難再省下來的一塊。

2. 條件花費 Circumstance-Conditioned Spending —— 我個人覺得這項花費有兩種特性,有時間性和非自主花費。比如說你決定生孩子了,生孩子前覺得需要去一次比較豪華的旅行,因為有了孩子後就不可能再這樣花費了,這個費用有時間性,屬於條件花費。再來,非自住花費的例子比如說你去工作,工作需要特定的服裝、交通等等,都屬於條件花費。

3. 心靈花費 Inspiration Spending —— 例子就是Charity。在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可能沒有這樣的觀念,但西方人許多都會因為沒有貢獻一點幫助給需要的人們而覺得心裡過意不去。而且,如果不要給Charity,我們輕輕鬆鬆就能省下一筆,難道不是最好的理財嗎?減少支出。
對許多西方人來說,這會某種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心理。所以它是很虛幻的一項抉擇,有時候覺得無所謂,有時候會過意不去。在我身上,比如零食。當然一部分是奢侈,但另一部分零食能幫助我建立一些心靈層面的滿足,比如電影、音樂、書籍讀物都有一part是屬於心靈花費。
結婚、生孩子等等的“大件事”都會大幅度增加花費,但難道要因為理財而左右你的“幸福”嗎?不可能對吧....

4. 投資花費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比如學費(如果是你自己支付的話)、一些課程也都屬於投資花費,不只是字面所解的把錢投資到股票、期貨、外匯等等。投資自己永遠是最值得的,有些書籍、還有訂購雜誌的費用的一部分也屬於“投資花費”

後面三項花費有些人統稱奢侈品 Luxury,但細分下來,就是它感性(也更人性)的地方:
5. 舒適花費 Comfort Spending —— 這是最容易和奢侈品混淆的一項,它很subjective,每個人的拿捏可能都不同。舉個例子就會清楚了:因為工作需要,你需要一輛汽車,市場上最便宜的汽車lets says是$400的二手舊車(ui....有朋友的車就是這個價錢,馬來西亞的朋友不要嚇到),可是你會買這輛車嗎?也許過後需要一直進廠去修、也許沒有冷氣。所以你應該會買一輛$4000~$6000的二手車,Condition不錯那樣也比較舒服。
這就是舒適花費。如果你死都為了要買你心水的車而花了幾十千,那多餘的就是貨真價實的奢侈花費了。
比如你可以租到$500/月的房子,可是為了好一點的Management Company和距離工作的地方比較靠近,所以租金是$800/月,那$300塊就屬於舒適花費(不過為了呈現財務的需求,住宿通常直接歸類進基本生活花費)

6. 興趣花費 Strong-Personal-Desire Spending —— 一看就知道這個很Subjective,比如你看戲的要求很高,去電影院已經變成你的興趣了,那戲票就屬於興趣花費。運動的花費、釣魚的用具、收藏一些物品的花費、攝影器材等等都屬於興趣花費。比較推薦的是,興趣花費涵蓋的興趣是對人生起得了作用的,是一個“好的興趣”。
如果你能打機(打電動)打到上國際舞台比賽,然後有機會贏個幾萬塊,那對你而言打機就是良好的興趣。我自認不能,所以如果(我是說如果,現在完全沒時間打機)我打機,那game的花費就不屬於興趣花費了,因為對我的人生並沒有增值的作用。

7. 奢侈花費 Luxury Spending —— 基本上放不進5和6,又不是“必須”要有的東西,就是奢侈花費了。還有一些特性:時間就了會後悔、錢花了沒有實際作用、買了沒有用幾次、花錢買“牌子”(Brand)等等都屬於奢侈品。上面都有那麼多slot給你“找藉口”了你都找不到,奢侈品就真的是很不很不應該花的了。Luxury Spending能越低就越好。

呼哈,我說完了。
就靠簡單的分類,我了解到“理財”也有人性化的一面,考慮到心靈層面的事情,考慮到興趣、舒適等等。
很悶咧?我以後盡量不要寫這麼長的東西,一不小心也真的花了很多時間來寫blog.....

以後見。

3 comments:

  1. 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固定收入+自己花钱有一点点凶。因为有人期盼我打几个月工的薪金能花一整世人。噢,对不起,我把怒气带来这里了。

    ReplyDelete
  2. 說到底,還是定期收入重要

    ReplyDelete
  3. i am working towards Revenue Income.....my dream income...........

    ReplyDelete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