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8, 2011

去了一趟藝術館(我的四個感想)

在UNL的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BA,也是我的學院)是Sheldon Museum of Arts。托英文課那位不按牌理出牌的老師的福,星期三的英文課就到Sheldon轉了一節課作為接下來的“教材”。

左圖:Sheldon的網站抓的圖,應該是某晚的Event
右圖:課開始前在大門拍的,地上有個很大的人頭銅像,不知道是想要表達什麼,也是近期的展覽
因為只是隨手就拍,沒有拍到很好...以後再介紹這間藝術館,我先繼續寫我的blog...

去了一趟藝術館,
1. 發現現在很多人都直視不了藝術。
2. 想到 Saira Shah 的 "Longing to Belong"
3. 用“圖畫”作為表達藝術的媒介,大多都在電腦出現之前;
    風景畫、肖像的“全盛時期”好像都是相機出現之前。
4. 發現沒有作品是擺在角落的。
想繼續讀下去的人才讀下去,因為又是有點長有點悶的文章..........= (

-----------------------------------------------------
1)發現現在很多人都直視不了藝術。
講解員在解說的過程,耳邊突聽傳來“這個好醜啊”“失敗之作”等等的評論,首先是慶幸講解員至少不會聽華語。

現在的人重視享樂,努力賺錢(或者等零用錢),然後花在一時的快感上,然後再度努力賺錢(再度努力等零用錢),久而久之自己的靈魂就逐漸失去重量。就好像平常放縱自己,考試的前一晚一次過讀到要死要活,然後再度放縱自己,久而久之什麼也沒有真正的學習到,一切都是24小時後就會揮發掉50%的短期記憶。

靈魂失去重量,於是人開始不安,因為發現慢慢找不到自己。但我們都習慣不去解決,而是選擇逃避——去狂歡、購物、消費、唱K、看戲、大吃大喝。我沒說這是不好的,但如果生活就只是這樣,那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人一味選擇逃避、或者往外找尋解決之道,卻忘記了——往內探索才是灌溉靈魂的方式。

藝術——它是嚴肅的,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表達方式,把自己的內在想法精神活生生的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你只需要看、或者聽、或者感受就能夠感受得到。而藝術館裡展示的,是一些“公認”上比較有感染力、意義的作品。沒有一個是“失敗之作”。

為什麼就像你說的,你隨便調一調顏色畫一幅亂七八糟的圖,你卻還是默默無名,你的作品也沒有被“展示”給群眾?那時因為背景、精神、你的過去等等等等不同。同樣一幅亂七八糟的畫或者野外意見破爛的木屋(而且畫得不成比例,歪歪斜斜),畫於30年代,讓今天的人們感受到那時美國的Great Depression群眾的心情。

我個人的看法是——你內心空虛。空虛到你在藝術前不能夠自然、淡定的站著,你怕別人呈現的東西會襯托出你內心什麼也沒有,你為此感到羞恥,所以你高聲和朋友大笑,指指點點,模糊掉焦點,期望這樣你會自然一點。

多接觸藝術,感受自己內心的變化,想辦法記錄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對生活就會更敏感,更多想法,許多以往沒有意義的東西,就因為敏感了,就會去find out,然後就會被給予意義。

人啊....活著為了什麼?活著也許就是為了尋找自己活著的理由、尋找一點能夠貢獻給世界的理由、在有生之年刺激你的感官:看最美最醜最純潔最腐敗、聽最好聽的歌聲最心痛的吶喊、感受愛情的美好人和人的關係當然還有黑暗、吃最好吃的最簡單的最五顏六色的最特別的組合的....人生就是在探索,然後留下一些什麼。(那麼巧友人Post了一篇《為何掙扎活著?》的帖子,看了之後很有同感,卻也想到許多“虛度光陰”的人們,到底在做什麼。)

2. 想到英文課本裡節選出來的文章"Longing to Belong" by Saira Shah (b. 1964)
是一篇Autobiography(自傳),作者Shah是阿富汗人,出生於英國。一直到作者17歲的時候Shah回到阿富汗出席舅舅的兒子的婚禮(wedding of my uncle's son,我想作者不說“堂哥”(Cousin)是因為對她來說沒有那麼親近)。感受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她的阿富汗舅舅把食物在口中的咀嚼之後給她吃,在阿富汗是一種“愛的表現”,作者卻接受不到(呃....我也是有一點....哈哈哈)。間中Shah的舅舅提到應該為17歲的Shah安排婚禮了(arranged marriage,也和西方社會普遍接受的自由戀愛相矛盾),那一刻Shah忽然有許多幻想:如果自己自小出生在阿富汗、接受阿富汗文化的熏染,自己或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Shah也想,如果自己接受了這份offer(婚事),也許自己就“重新”“回歸”到自己的家族。

後來她在看到婚禮上的新娘.....blah blah blah之後就後悔了...

後來的不是重點。

重點是,我竟然有一種衝動想去拿一些Arts的課...我開始想,如果打從一開始我就是決定往藝術的方向發展的,今天會怎樣?就好像Shah一樣。

我苦於找不到抒發的媒介,看到美景、腦海中有想像,卻畫不出來;心裡有所感觸,卻不能隨著感受創作一首曲子......我更苦於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抒發出口——文字(中文!!!),很可能會隨著自己身在國外而漸漸關上.....

一方面我又覺得,藝術是在生活之中的,不是學術性的把它分類、解析。有些藝術不需要分析,就會自然激發你體內、腦中的化學反應的。你只需要去了解不知道的“背景”等等,要不然藝術也可以獨立存在的。

題外話:謝謝我爸幫我“弄來了”定期的《台灣光華雜誌》,讓我終於覺得自己沒有那麼“面目可憎”...我懷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這句話是中文的關係,所以讀英文書並沒有讓自己“沒有那麼沒有面目可憎”的感覺...

3. 用“圖畫”作為表達藝術的媒介,大多都在電腦出現之前
當你想要“一種顏色”,從慢慢“用不同顏色的顏料,用不同的比例,加上不同比例的溶劑或者水,還有不同時間、不同的攪拌速度”等等很自由隨性的手法,變成電腦上的CODE的時候,有一部分的藝術已經死了(當然也有另一種藝術正在成形)。

風景畫、肖像的“全盛時期”好像都是相機出現之前。
它們或許不真實,應該說,不寫實,但某種角度來說他們更接近真實:這些“不寫實”的畫作,是作者眼中看到的+作者感受到的,這是一種最真實的表達。
就好像現實中,有座山拍起來一點也不起眼。可是對畫家而言,那座山是最美、最突出的,於是畫家畫出來的畫,即便是“寫實畫”,那座山還是會特別突出、特別宏偉(或者特別唯美)之類的...

4. 發現沒有作品是擺在角落的
可能以後有天,我的藝術呈現方式就是需要角落的,哇哈哈 =..= “角落的藝術”
我就從今天起慢慢地構思吧......聽說有人以後會擁有一件展覽廳,我可以幫他利用角落的空間...

我的4個point越寫越短,哈哈哈哈
-------------------------------------------
一如往常,本文沒有針對任何人或者任何國家或者任何年齡的人,全部都是本人的感想,或者是文章舉例所需,請不要對號入座。本人也常常犯自己上面所說的,比如浪費時間,的毛病。

4 comments:

  1. yor,我的网络出现问题,不懂刚才有没有留言到。。。
    我再写一次啦,有重复你就自行删除啦。

    “这么一说,摄影,对我来说,就好象风筝跟主人手中的那条线,是我跟这世界微弱的链接。
    有没有办法面对艺术?观察色块的变化算么?
    我真的失去重量了,因为这几天受伤吃少了很多。。。
    算了吧,我至少尽我极致活着,然后写出几个status或文章,卑微的换来几个like吧。。。
    角落的艺术。。。。不错啊。”

    如果旧的留言有在的话,删掉旧的吧。。。

    ReplyDelete
  2. 啊...我忘記了我的第五個point
    5. 我只有一位能和我一起去藝術館的朋友
    一生人,特別是今天,能找到這樣的朋友真不簡單
    就是樓上那位“張凱文”(這邊hyperlink不到)

    ReplyDelete
  3. 如果艺术是在生活当中,那它不一定是严肃的。话说你是追求哪一方面的艺术阿?

    ReplyDelete
  4. 嗯,我覺得應該是我用詞不當,應該說是認真的
    很輕鬆的藝術,也是創作者很認真的思考、或者是很認真的玩鬧才能創造出來的

    我也不懂我在追求什麼....哈哈,慚愧

    ReplyDelete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